语音播报
核壳结构材料表征技术
曹顺生1,2 刘白玲2 邓小波2
(1.江苏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镇江212013;
2.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成都610041)
摘要:本文对核壳结构共聚物进行了剖析,介绍了一些最常用的核壳结构表征技术,以大量文献为基础并结合笔者的经验,详细地阐述了这些表征技术的原理、方法 、特点 、局限性及改进方法,并结合核壳结构材料的应用,展望了核壳结构表征技术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核壳结构 共聚物 表征技术
1 引言
与单组分材料相比,复合材料因具有许多优越性能而受到广泛关注,这主要是由于它可以联合两种或两种以上聚合物,从而使它不但能展现单组份材料所具有的优越性能,而且还能通过其它互补性的组份对其进行改性,从而克服单组份材料所带来的一些不利特性,同时赋予复合材料许多新的性能。而且,构成复合材料组份的性能差异越大,则复合材料性能的互补性就越强[1],众所周知,材料的改性方法有多种,如简单共混、接枝、嵌段 、互穿网络以及核壳结构共聚物等 。每种类型的复合材料都有它鲜明的特点,如互穿网络聚合物能有效地降低组分聚合物的相分离[2]。与其它类型的复合材料相比,核壳结构共聚物由于具有一个中心核和一个外壳,因此为复合材料带来许多突出的优点,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大研究领域:1)由于中心核的存在,能提高复合材料额处的稳定性,并展现出更好的物理和化学性能,如坚韧性以及抗剪切等[3];2)通过壳层聚合物包裹一些功能性的核,如药物、香料、放射性物质、荧光化合物以及磁性金属粒子等,可应用于药物释放 、食品工业 、医疗以及药物筛选等方面[4,5];3)通过对壳层聚合物进行表面功能化,合成出多种多样的功能性载体,如多孔性载体材料、功能性微球以及多层壳聚合物的组装材料等。可应用于蛋白质吸附以及酶的固定化等[6-9];4)以核壳结构共聚物为母体,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除去其中的核,合成出空心小球并应用于分子识别等[10,11]。近年来,随着核壳结构共聚物研究的不断深入,有关这种共聚物的制备、性能以及应用的文献不断见于报道[12-15] 。虽然,很多从事核壳结构材料研究的工作者在设计实验时,花大量的精力从制备方法着手,寻找一个适宜的合成配方,这点应值得肯定;然而,他们却常常忽视对所制备的核壳结构材料表征的重要性,并且有时认为按照设计的实验方案所制备的材料理应具有核壳结构或仅用简单的表征技术如红处光谱(IR)、透射电镜(TE M)等进行表征,从而证明制备的新材料是按照他们所设计的具有核壳结构[16,17]。诚然,IR和TE M能够对材料的结构给出一些特性,但却无法仅凭IR和TE M就能证明一种复合材料具有核壳结构 。如IR只能给出材料的一些官能团特征峰的存在,这些峰的存在可能是核壳结构材料上的,也可能是尚未接技到核上的单体或聚合物的(IR表征时材料的不纯净) 。因此,有必要对核壳结构表征技术作一个系统地阐述。
本文将对核壳结构共聚物进行特征剖析,从其内部结构着手来论述核壳结构的表征。从组成来看,它是由一个核聚合物(或金属粒子)和一个壳聚合物(或多层壳聚合物)组成。也就是说,无论共聚物由何种方法所合成,它都应具有这种结构,才能称之为核壳结构共聚物 。因此,从结构表征的角度来看,主要涉及到三个方面:1)理论上的壳聚合物是否成功地接枝到核聚合物(核粒子)的表面上?2)两种嵌段共聚物是否具有清晰的核壳结构即一个为核,另一个为壳?3)两种聚合物构成的嵌段共聚物中:到底那种为核,那种为壳?即核壳结构的反转问题。本文将系统地阐述核壳结构主要的表征技术,并结合笔者多年从事核壳结构材料设计 、合成以及应用研究的经验,详细地剖析表征技术的原理、方法 、特点 、局限性以及改进方法,希望为从事核壳结构材料研究的工作者提供参考 。
2 核壳结构材料表征技术
2.1 共聚物接技表征
2.1.1 激光衍射粒度分析
原理:颗粒在激光束的照射下,其散射光的角度与颗粒的直径成反比关系,即小粒子对激光的散射角大,大粒子对激光的散射角小 。通过接收和测量散射光的能量分布,即可计算出颗粒的粒度分布特征。其主要依据米氏理论和弗朗霍夫理论而设计的[18] 。即让一束平行光照射到样品池中的颗粒,使其产生衍射。其衍射光的强度分布与测量区中的被照射的颗粒存在着如下的关系:
I(θ)=
1
θ
∫
φ
θ
R2n(R)J21(θK R)dR
其中I(θ)是以θ为角度的衍射光强度,R是颗粒半
径,n (R )是颗粒的粒径分布函数,J 1是第一型贝塞尔函
数,K=2
π/λ 。激光粒度分析仪就是通过多元光电探测器,测量衍射光的强度及空间分布,利用计算机算出被
测颗粒的粒径分布[18] 。
方法:测试的方法相对简单,取少量的制备粒子,分散在适宜的介质中(如水相等),调节好激光粒度分析仪的各项技术指标,通过计算机直接测出即可。
特点:核壳结构粒子的制备一般分两步,即先合成核粒子,再合成核壳结构粒子 。因此,在核粒子合成后,随着第二种单体的加入及消耗,粒子将会逐渐增大,小粒子变成大粒子[19]。而加入前后总的粒子数没有明显变化,即没有二次成核 。其测定的结果是多数粒子的集体行为,能较好地反应壳层单体和聚合物是
否成功地接枝于核粒子上,并能较好地反应粒子的分散性如Figure 1所示[19]。
局限性及改进方法:激光粒度分析仪主要是通过测试第二种单体加入前后粒子大小的变化,因此,其反应的仅仅是接技聚合物是否成功聚合,而不能说明这种共聚物具有核壳结构;另一方面,有时在测试之前,人为的把一些大或小的粒子去除掉,而促使测试的粒子具有更好的分散性 。为此,在粒子进行激光粒度分析之前,多做几次平行实验,并把所有粒子进行混合来降低操作误差,然后在混合好的粒子中取少量的粒子进行激光粒度分析,尽可能准确地反应制备粒子的实际行为
。
Figure 1S ize distribution curves for (a )core particles and (b )core -shell particles
2.1.2差示扫描量热法
原理:差示扫描量热法(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 2try ,DSC )是在一定的气氛和程序温度下,测量输入给试样和参比物的功率差,以保持两者间的最小温差[20]。在常压条件下,将聚合物熔体冷却,在某一特征温度(熔融温度T m ),如有晶核生成并且成核速率超过降温速率,则熔体便结晶。然而,如未获上述条件,则温度在T m 以下熔体处在介稳态(过冷熔体)。继续降温,过冷熔体的黏度升高,熔体在其构型熵达到某一特征的温度便固化,此时的温度定义为玻璃化转变温度(T g )。因此,DSC 最重要的是反应第二种单体加入前后的共聚物相行为,即反应T m 或T g 变化。
方法:把制备好的粒子烘干去除溶剂,调节好DSC 仪器的各项指标。取少量的粒子放入仪器中,采用一定的程序升温来测定粒子的相行为。
特点:如果一种共聚物为具有核壳结构的聚合物,那么这种共聚物将会发生明显的相分离,也即在DSC 测定图上会显示出相应的核和壳聚合物的T g 值 。如果DSC 图只显示单一的T g 值,则表明该聚合物是由单一组份或两种能互容的聚合物所构成的。如果是前者,则表明壳聚合物没有接技在核粒子上;如果是后者,则可以由其它的热力学性质,如结晶的熔化焓或熔融温度的变化,来获取相关的结构信息[20] 。另一方面,如果
DSC 图显示两个T g 值,并且T g 值与第二种单体的加入
量成正比关系,那么可以认为第二种单体聚合物已成功地接枝于核粒子上如Figure 2所示[19]